文章分享详情

发布您自己的文章分享

我要发布
文章分享

【春说】你知道为什么雅鲁藏布江电站采取挖隧的方式呢?

浏览:9     来源:修竹史册

文章内容

为什么雅鲁藏布江电站采取挖隧的方式呢?简单的说,挖隧道,核心是为了用“聪明”又环保的方式发电,同时避开地理和生态难题:
 
雅鲁藏布江“大拐弯”那块儿,50公里内落差高达2000米,这地形简直是水电开发的宝地,传统大坝得蓄水建高位水库,可大峡谷地形又窄又陡,哪有地方搞那么大的水库?而且高坝还可能引发地质灾害。
 
隧道就不一样了,项目计划挖几条20公里长的引水隧道,把高处的河水直接引到低处,靠落差驱动发电机,这种引水式水电系统不用大面积蓄水,对河道影响小,还能最大程度把水能用起来。
 
整个工程设计了五级梯级电站,水通过隧道发电后又回到主河道,既能灵活应对干湿季,还占地方少,对生态破坏也小,算得上一种聪明的发电办法。
 
大峡谷正好在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交界处,地震多,地质活动频繁,2018年,上游就因为冰川崩塌引发过大滑坡,堵了河道,形成了堰塞湖,水位涨了十多米。
 
如果建传统高坝,万一地震或滑坡把大坝搞坏,下游可能就是灾难性洪水,对印度和孟加拉国影响巨大。
 
隧道设计就聪明在这儿,引水隧道埋在地下,避开了地表的不稳定因素,也不用蓄水,降低了堰塞湖或溃坝的风险。
 
施工用的是常规钻爆法或者掘进机技术,能精准控制过程,尽量少扰动地表,比起大水库的开挖,地质影响小多了。
 
大峡谷不只是能源宝库,还是生物多样性的热点,4500多种植物,还有藏棕熊、亚洲黑熊这些珍稀动物,传统大坝得淹没大片土地,可能破坏国家级保护区的生态系统,隧道设计靠引水不蓄水,尽量保持河道自然流动,对下游鱼类洄游和湿地影响小。
 
这种引水式系统能调节水流,保证干季的最小流量,支持下游的灌溉和航运需求,当然局部河段的河床结构和沉积物运输可能还是会受点影响,但比起大坝,隧道的生态干预小得多,官方也说了,项目会优先考虑生态保护,通过科学规划尽量不破坏大峡谷的自然奇观。
 
雅鲁藏布江流到下游是印度和孟加拉国的命脉,关系到几亿人的农业、渔业和饮用水,传统大坝通过蓄水控流量,容易让下游国家担心中国会不会“卡”水资源,隧道设计用引水式,发电后水马上回流主河道,理论上对下游水量影响小。
 
当然,隧道设计也不是没挑战,挖几十公里长的隧道,穿过地质复杂的纳木错巴山,投资高达1.2万亿人民币,这可是个超级工程,施工还得面对高海拔、低氧和复杂气候,技术难度不小。
 
从长远看,这座水电站的隧道设计不光能给中国提供清洁能源,助力碳中和,还为全球水电工程提供了新思路,它通过巧用地形、减少生态破坏、规避地质风险,展现了科技和自然的结合。
 

文章评论发表评论
近期活动与文章

报名

我要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