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享详情

发布您自己的文章分享

我要发布
文章分享

【春说】中国沙漠里炼出"液态阳光":中国又领先了?石油时代或将终结

浏览:2     来源:Hi秒懂科普

文章内容

在内蒙古库布齐沙漠深处,一排排光伏板阵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但这里产出的不只是电力——科学家们正在将阳光转化为可储存、可运输的"液态燃料"。

这项被称为"液态阳光"的技术突破,可能正在悄然改写全球能源版图。

 

沙漠里的"炼金术"

传统认知中,太阳能只能即时转化为电力使用,而"液态阳光"技术却实现了将太阳能以液态燃料形式储存运输的革命性跨越。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团队研发的这项技术,利用光伏发电驱动电解水制氢,再通过催化剂将氢气与二氧化碳合成甲醇。整个过程实现了二氧化碳的循环利用,每生产1吨甲醇可消纳约1.4吨二氧化碳。

库布齐沙漠的示范项目已实现年产1万吨绿色甲醇的产能,能量转化效率达到14%。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是工业废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沙漠地区丰富但难以输送的太阳能资源,实现了"废碳利用"和"废光利用"的双重突破。

 

能源存储的世界性难题破解

可再生能源发展一直面临"看天吃饭"的困境。德国在2020年曾因风光发电过剩导致批发电价跌至负值,美国得克萨斯州则因极端天气导致可再生能源出力不足引发大停电。"液态阳光"提供的化学储能方案,能量密度是锂电池的30倍以上,且可实现跨季节储存。

日本经济产业省的评估显示,甲醇作为能源载体,其运输成本仅为液氢的1/10。这解释了为什么丹麦马士基等国际航运巨头纷纷押注绿色甲醇燃料船队。中国在这一领域的产业化突破,意味着可能掌握未来能源贸易的关键筹码。

 

传统能源的"渐进式替代"

与电动车对燃油车的替代不同,"液态阳光"对石油的替代呈现出独特的"化学替代"路径。现代化学工业中,石油70%的用途是作为化工原料而非燃料。绿色甲醇既能作为清洁燃料,又可作为乙烯、丙烯等基础化工原料,这种"一材多用"特性使其替代更具渗透性。

国际能源署报告显示,全球现有甲醇产能中,中国占比已达60%。更关键的是,中国构建了从光伏制造、电解槽到甲醇合成的完整产业链。这种系统优势让欧洲清洁能源智库Transport & Environment承认:"在可再生燃料产业化方面,中国已经领先半个身位。"

 

新赛道的机遇与挑战

技术突破背后仍有诸多待解难题。当前绿色甲醇成本约是化石能源甲醇的2-3倍,规模效应尚未完全释放。但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企业在催化剂寿命(已突破5000小时)和电解效率(已达85%)上的持续突破,正在快速缩小成本差距。

这种创新不是对现有能源体系的颠覆,而是创造性的"平行替代"。就像数码相机没有消灭胶片产业但重塑了整个影像行业,"液态阳光"可能以类似方式重构能源格局。当沙漠里的阳光可以装进油罐车运输时,谁又能断言这不是下一个改变世界的中国创造呢?

在能源转型的马拉松中,中国这次的技术突破不是短跑冲刺,而是掌握了制定新比赛规则的能力。未来能源版图的重绘,或许正从这些沙漠里的"液态阳光"开始。

文章评论发表评论
近期活动与文章

报名

我要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