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享详情

发布您自己的文章分享

我要发布
文章分享

【春说】徐光宪:让稀土从按斤称变成按克卖,用数学公式逼垮西方巨头!

浏览:7     来源:屏风浊影深

文章内容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稀土曾以“白菜价”贱卖全球。一吨稀土矿换不回三台彩电,西方用我们的“工业黄金”造导弹、炼芯片,转身以500倍天价卖给我们。美国人说:稀土会影响,一切小到手机、照相机,大到精确制导导弹、火箭卫星,都离不开稀土!

 

如今我们手握全球90%的高端稀土产能,让美日欧集体陷入“断供恐慌”!

 

那么,中国稀土,到底是如何变强的?

 

自家的金山,却只能给别人做嫁衣

中国不缺稀土,缺的是把它从一堆混矿里“拎”出来的本事。稀土不是一种土,而是17种化学性质像孪生兄弟一样的金属元素。它们混在一起时,价值不高。可一旦被分离提纯,个个都是尖端科技的“命门”:小到手机屏幕,大到战机雷达,都离不开它。

 

当时,西方工业国凭借技术垄断,把稀土分离的秘密捂得严严实实。中国只能把内蒙古白云鄂博的稀土矿石,混着泥土,一船一船地贱卖出国。

 

最要命的是军工。一项紧急任务摆在眼前:必须分离出高纯度的“镨”和“钕”。这两种元素,一个关系到飞行员护目镜能否过滤强光,一个决定着激光导弹能否精确制导。买?人家根本不卖给你。自己搞?西方专家早就断言,用当时主流的萃取法分离镨钕,比登天还难。

我们的命脉,难道真要一直攥在别人手里?

 

一个书生,偏要走一条没人走通的死路

绝境之中,一个叫徐光宪的科学家站了出来。

这位北大化学系的教授,前半生颇为传奇。建国初,他和妻子高小霞在美国学业有成,却放弃了唾手可得的优厚待遇,冲破阻挠回国效力。特殊时期,他被下放到农场,却依然没放下书本。

 

当国家的召唤传来,他毫不犹豫地接下了分离稀土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做了一个让所有人捏把汗的决定:绕开国际上成熟但低效的老路,直接挑战当时尚不成熟、被判了“死刑”的萃取分离法。这意味着没有经验可循,没有文献可查,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一个年过半百的理论化学家,要跟瓶瓶罐罐死磕到底。

 

从一排漏斗里,摇出了一个化学王朝

什么是萃取法?简单说,就是用一种特殊的液体(萃取剂),像磁铁吸铁屑一样,把混合溶液里你想要的那一种稀土“吸”出来。理想很丰满,现实是骨感的。实验室里,徐光宪团队能做的,就是最笨的办法——“摇漏斗”。

上百个分液漏斗排成一列,模拟工业生产线。研究员们每天的工作就是重复三个动作:摇晃、等待分层、放出液体。日复一日,枯燥得让人发疯。一套模拟实验,耗时超过一百天。期间任何一个环节出错,哪怕是手抖了一下,几万次的数据就全部作废,推倒重来。

 

那种绝望,足以摧垮任何人的意志。但徐光宪顶住了。白天,他穿着白大褂,是实验室里挥汗如雨的“体力工人”。

晚上,他在昏黄的灯光下,变成通宵达旦推演公式的理论家。每周工作超过80小时是家常便饭。他的天才之处,在于他坚信,看似混乱的化学反应背后,一定有简洁的数学规律。

 

他从上千种可能的萃取剂中,找到了最关键的几种,并独创了一套“串级萃取理论”。这套理论就像给稀土分离过程设计了一套无比精密的“连环筛”,每一层筛网都只留下特定的元素,效率极高。

1974年,理论变成了现实。他设计的全新工艺,将镨钕的分离能力提升了近三倍,纯度直接冲到99.99%!这还不够。为了让技术走出实验室,他八次奔赴包头钢铁厂,在轰鸣的车间里一待就是两个月,硬是把理论拧进了机器里。

 

最终,他将所有复杂的化学过程,总结成了一百多个数学公式,建立起一个精准的数学模型。他给它取名“一步放大”。什么意思?就是说,工厂的工程师再也不用凭经验“瞎猜”了。

只要把原料数据输入电脑,几小时内就能算出最优的生产方案。一个靠老师傅手感的作坊时代,被一个科学家,用一堆数学公式,彻底终结了。

 

他没要一分钱专利,却淹没了整个世界市场

1978年,石破天惊的成果出来了。

按理说,徐光宪完全可以申请专利,名利双收。但他做出了一个更伟大

 

的决定:将全套技术,包括理论、工艺、参数,甚至计算软件,无偿公开!

他办了个“全国串级萃取讲习班”,把全国国营稀土厂的技术员都请来,倾囊相授。他要的不是个人的成功,而是整个中国稀土产业的集体起飞。这一把无私的火,瞬间点燃了草原。

 

曾经高高在上的国际稀土巨头们,一夜之间发现天变了。他们引以为傲的技术壁垒,在中国摧枯拉朽的成本优势面前,脆弱得像一层窗户纸。

九十年代,当中国高纯度稀土以极低的价格涌入国际市场时,全球稀行发生了“大地震”。法国罗地亚、美国钼业、日本稀土等公司,在成本上毫无还手之力,订单被抢光,只能节节败退,最终被迫减产、停产。世界稀土市场的格局,被彻底颠覆。

 

中国,从一个只能按吨卖矿石的原料国,一跃成为能按克卖材料、掌控全球90%以上高纯度稀土市场的绝对霸主。这一逆袭,被国外媒体惊恐地称为“中国冲击波”(ChinaShock)。

 

赢了全世界,却差点输给了自己人

然而,故事并没有就此走向爽文结局。

胜利的喜悦很快被新的混乱冲淡。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国内的稀土企业陷入了疯狂的内卷和价格战,你卖一块,我卖八毛。

 

好不容易掌握的核心技术,换来的却是把“黄金”卖出“猪肉价”的尴尬局面。一些发达国家看准了这个时机,纷纷关闭了本国污染严重、成本高昂的矿山,转而从中国大量廉价进口稀土,不使用,只储备。他们想把中国当成一个可以随意取用的“稀土仓库”。

 

2005年,年届八十五岁的徐光宪再次心急如焚。他两次上书国务院,痛心疾首地指出:中国的稀土储量只占世界三成多,供应量却占到九成以上!再这么挖下去,不出三十年,中国将从稀土大国变回稀土小国,反过来要求别人!

他和另外14位院士联名疾呼,请求国家保护资源,限制开采,建立战略储备。

这封信,字字泣血!

 

这一次,他的声音再次被听到。48小时内,国家高层做出批示。很快,一系列雷霆手段出台:限制开采、收紧出口配额、严厉打击走私……

中国,开始学着将手中的技术王牌,打成一张真正的国家战略王牌。

 

结语

稀土不是土,是大国博弈的砝码;技术不是术,是民族复兴的脊梁。从徐光宪的一纸公式到万亿级战略产业,中国用五十年证明:真正的“卡脖子”,从来不是地底埋藏的矿产,而是敢为天下先的智慧,与刀刃向内的变革勇气。

徐光宪的一生,四次改变研究方向,每一次都不是为了个人兴趣,而是应国家之急。他拿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转身就把几百万奖金全捐了出去。

 

如今,当我们看到新能源汽车飞驰,看到歼-20的冷光划过天际,那背后依然有七十年代那场技术革命的回响。技术会过时,公式会被迭代,但有些东西永远不会。

那是一种“功成不必在我”的风骨,是一种立足于自主创新的精神。它像一粒不灭的火种,由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亲手点燃,并在一代代中国人的手中,传递不息。

文章评论发表评论
近期活动与文章

报名

我要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