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享详情

发布您自己的文章分享

我要发布
文章分享

【春说】我国第二个即将消失的沙漠,有三个上海那么大,年降水达300毫米

浏览:2     来源:史迁今若在

文章内容

还记得小时候课本上写的“库布其沙漠”?那个寸草不生、风沙肆虐、连鸟都懒得飞的“死亡之海”?现在,它已经变了模样。绿地在蔓延,野兔在奔跑,甚至游客也开始在沙丘上拍照打卡。

而更令人关注的是,中国西北还有一个跟它一样的沙漠,也正在经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毛乌素沙地,面积极其庞大,相当于三个上海市加起来那么大。

如今,它也在悄悄“变绿”,年降水量已经达到300毫米,离“摘掉沙漠帽子”只差临门一脚。这不仅是中国生态治理的又一奇迹,更是对全球环境治理的一次有力回应。

 

沙漠不是“死地”,是块能“养活人”的地

很多人一听“沙漠”两个字,就自动脑补成黄沙漫天、寸草不生的景象。但其实,毛乌素沙地的“身份”已经变了味儿。

它曾经是西北地区风沙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历史上频繁发生“黑风暴”,每年吞噬农田、吞掉牧草,直接影响黄土高原的生态安全。可现在的毛乌素,已经不是当年的“沙霸”了

根据国家林草局2024年的最新监测报告,这片沙地的植被覆盖率已经接近60%。什么意思?就是每10平方米的地面上,有6平方米已经长出了植物。

而且,这些植物不是靠“人工点缀”撑门面的,而是真正扎下根、活下来的。比如沙柳、柠条、沙蒿这些“沙地里的铁汉子”,根系能钻到地下几米深,不仅能锁住流沙,还能“蓄水保命”,一场雨就能撑半年。

 

这一切的背后,是几十年如一日的科学治沙。不是简单地“种点树”,也不是“撒点草籽”就完事,而是整个生态系统的系统性修复。

最早的“麦草方格”技术,就是在沙地上铺上一格一格的草网,像给流沙戴上“紧箍咒”。这项技术起源于库布其,后来被推广到毛乌素,很快就见效。流沙不再乱跑,植物有了生长空间,沙丘高度也逐年降低。

治理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随着技术的升级,人工干预逐步向“自然引导”过渡。现在的毛乌素,已经形成了“沙障+植物+微生物”三位一体的生态圈,哪怕没人去管,系统也能自己运转、自我修复。

就像联合国环境署此前在评估中指出的:“中国西部的沙漠修复,不再是单点突破,而是整体生态的系统重建。

 

治沙不只为绿,更是为了“富”

生态修复听起来很美,但如果只是“种树种草”,老百姓吃什么?这是很多地方治沙时碰到的一道“死题”。但毛乌素的治理,把这道题给“活”了出来

这里的关键词,叫“生态经济”。换句话说,不只是要“绿起来”,还得“富起来”。比如,甘草这种植物在沙地里长得特别好。

它的根系深,固沙效果一流,更重要的是,它是中药材,市场需求大、价格不低。当地人种甘草,一亩地每年能收几百斤,卖出去就是一笔稳定收入。沙地变成了“药田”,牧民变成了“种植户”,这就是“绿富同兴”的活教材。

 

还有柠条、沙柳这些植物,别看它们长得不起眼,但枝干可以造纸、做饲料、搞新能源。比如柠条造纸技术,在鄂尔多斯已经实现产业化,产值每年以亿计。

更意想不到的,是旅游业也起来了。七星湖、响沙湾这样的景点,原本只是一片沙丘,现在成了游客的打卡地。骑骆驼、冲沙车、住帐篷、拍星空,沙漠不再是“逃离之地”,而是“向往之地”

据《金融时报》2025年上半年一篇专题报道指出,毛乌素沙地的治理带动了区域内超过15万人的就业转型。其中,三分之一来自生态产业链,三分之一是旅游相关,剩下的则是新型农业和服务业。一个沙漠,撑起了一个完整的绿色经济生态

而这些变化,还反过来加固了生态建设的基础。老百姓有钱了,就愿意参与治沙;有产业了,就不会再去乱放牧、乱砍伐。毛乌素的生态治理变成了一场“共赢”的大合唱:政府出政策,企业搞投资,民众成主角,科研人员在背后“打辅助”。

 

从中国沙漠,到世界样板

如果说库布其是“中国治沙的封面人物”,那毛乌素就是“背后的实力派”。它的变化再次证明,沙漠不是天生注定的终点,而是可以逆转的起点。这对全球面临“荒漠化”难题的国家来说,无疑是个强烈信号:沙漠可以变绿,绿也能生金。

 

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UNCCD)在2025年春季大会上的总结,中国的沙漠修复模式已被纳入全球可复制模板,涉及技术、政策、产业三个层面。毛乌素被列为“系统性恢复生态功能的典型案例”,并计划在非洲干旱带推广试点。这不是“输出经验”,而是分享路径

同时,这一成就也在悄悄影响着国际气候谈判的话语权。在碳中和、绿色能源、生态恢复领域,中国不仅做出了实绩,也在不断推动全球规则的重塑。例如,库布其和毛乌素地区的碳汇能力已经开始被纳入碳市场测算系统,为中国的“双碳”目标提供了实打实的数据支撑。

 

在这个全球高温频发、极端天气不断的时代,沙漠治理不再是“地方性工程”,而是“全球性课题”。中国沙地的变绿,是对气候焦虑的现实回应,是对生态绝望的积极反驳。更重要的是,这种变绿不是靠“砸钱”砸出来的,而是靠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创新和协作。

它不只是中国的成就,也是一种“可以被世界借鉴的做法”。毛乌素沙地的变化,像极了一场沉默的革命。没有喧嚣的口号,没有惊天动地的奇迹,却用一棵棵扎根的植物、一寸寸稳固的土地,告诉我们——沙漠不是天命,是可以选择的结果。

当毛乌素也脱下“沙”的外衣,中国将迎来第二个“消失的沙漠”,更将为全球荒漠化治理写下现实注脚。这不仅是中国的绿色答卷,更是世界的一份希望。

文章评论发表评论
近期活动与文章

报名

我要报名